《出师表》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2 22:25:01
《出师表》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师表》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出师表》教学反思1

《出师表》是初中文言文中词汇量最大,最不好背诵和翻译的课文,仅仅生僻字就有二十六个,四字词语有三十个左右,如何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呢?我反复思考后,设计为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字词。第二课时,读通课文。第三课时,翻译课文。

课堂上只学习字词是很枯燥的,但是如果建立在自学为主、训练为纲的基础上,学生也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因为每一个环节都在调动他的学习参与度,增加他的自主学习能力,检查他的学习状况。

第一课时给学生整整一节课让自学,根据注释,画出所有自己不会翻译的词语,标注出读音。学生紧张而忙碌地学习了一节课,我来回检查,遇到不做批注的就提醒他。这个过程中,需要告诉学生怎样做标记,一是把重要的字词意思写在下面,二是要思考怎么依据词语翻译这句话,三是要做出醒目的笔记。检查很重要,如果不巡回走动,初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自学习惯和默读的自制力。

第二课时主要是训练朗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读准字音,是根据标注的读音抽学生分段朗读;第二个层次是读准句读,去掉所有的标点,先自己练习读出句读,再抽人逐段朗读;第三个层次是找出课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读出诸葛亮当时的感情,学生找句子单独读,谈自己的感受,老师再和学生一起比赛读。三个环节难度逐渐增加,就会引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挑战自己、征服困难的愿望。特别是第二个环节读出句读是比较难的,每一张投影有三个段落,学生需要练习好几分钟才敢起来读。第三个环节,其实是让学生在素读的情况下理解课文,可以训练他们对文言文的猜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最后,我的示范朗读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让他们感觉到读好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第三课时翻译课文,我在每一张幻灯片上标注了一句话“翻译课文,语言流畅,突出重点词汇”,要求他们先看课文,自己用三分钟时间试着翻译三个段落,然后合上课本,必须很流利地翻译出课文,这个过程中,要求把重点的字词翻译准确,同时我把课文中重要的词语板书出来。翻译用了半个小时之后,为了避免学生疲倦,设计了五道选择题,用五分钟填完。最后是课文填充,集体背诵。作业是课外搜集写诸葛亮的语段,给诸葛亮写一段推荐词。

三节课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字词,学生始终注意力比较集中,除了纠正个别错误外,老师讲得很少。在引导的过程中,主要给学生强调了几点:

一.必须强化自己迅速识记重点词汇,流利翻译课文的能力,遇到单字要组词,遇到难句子要根据语境推断,遇到词类活用要翻译准确。

二.必须戒除资料书的白话文翻译,告诉学生多数资料书上的翻译并不是很准确,只有自己学会一字一句的翻译,才能阅读更多文言文。

三.必须降低学生的畏惧感,每一节课都告诉他们学习的任务,当学生觉得这节课仅仅是学会朗读的时候,他们觉得文言文学起来也不难。在充分自学、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集中翻译课文,就会让他们有了自信心。

文言文教学,教学方式要因课文而异,我们不能依赖资料书和教学参考书,要自己独立去感受去判断一篇文章的教学重点,确定让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案。学习的难度必须是逐渐提升,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他才有信心去战胜更大的困难。

我的教学反思是:一定要把学生的学习状态放在第一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非教师;让学生做的一切事情,自己要先去尝试;如果要让课文这把钥匙开更多的锁,那就先教会他自学;保持独立的思考,坚持更多的尝试,讲台上的青春期才会持久。

《出师表》教学反思2

【教学依据】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到。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习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

……此处隐藏12128个字……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摸到了索取知识的门径,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习惯。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出师表》教学反思13

关于《出师表》教学反思,很多人的见解都不同,因为这样一篇脍炙人口,这么经典的文言文,每个人品味它的方式和感觉都会不一样。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设计中,注意处理学法指导与教材的关系,力图突破传统的唯教材论、唯知识论,重在学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学法尝试中获得。最后的作文设计, 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克服传统教学读写分离的弊端。另外让学生们根据课内课外对诸葛亮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们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文言文的教学是背读在前还是分析在前。传统的文言教学模式是重背读在前的。现在台湾等地正在大力倡导的幼童读经活动也在回归传统力主文言学习“背下来”再说。为了让《出师表》的这次“背读在前”的学习能够有效实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辅助措施。比如为学生讲述刘勰、文天祥、杜甫、陆游、岳飞等人和《出师表》的故事,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发起总动员,掀起背诵大潮。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如“背诵击鼓传花”、“背诵pk赛”等,力争优生中等生熟诵,“忧生”重点段落基本成诵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复诵读,才可能有整体的独特感知,“情景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可以说,从语感的培养规律来说,“背读在前”的方式对学习文言文是经济有效的。

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为主。我认为,这并不是矛盾的问题。比如关于识字教学的问题,小学初年级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而高年级则采取分散识字的方式。从人的长远学习来看,字词的掌握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观”也应该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片面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只会把文言文学习推到纯粹技术化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相信,文言学习也不能够脱离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当然,有意识地恰当的总结归纳文言字词的用法是有必要的,这和片面追求文言学习字词化不是同一个概念。

以上就是《出师表》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出师表》教学反思14

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本课时内容是在前几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前提是熟悉课文。研读与赏析的过程是按照段落层次展开的,从局部到整体,从思想内容到写作特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最后将课文内容拓展延伸到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的能力。就《出师表》一文的研读与赏析这一课时而言,我觉得有以下成功经验:

1.调动经验,缩小距离。

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说说影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介入教学过程,远比照搬教参讲深讲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把握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2.调动情感,关注体验。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诗文似乎是与己无关的,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调动经验之后,还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所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在本课时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刘禅,看了诸葛叔叔的《出师表》以后,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提高能力,激活课堂。

在实践中我发现,课前应放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之后须有一个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有一个整合资料的合作过程。课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地言说”、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本课时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评判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看诸葛亮》。学生的作品虽然很多是从小说中找的资料,但说的有理有据。

不足之处须改进。比如,没有穿插太多的历史材料加以补充等等。今后,凡与历史有关的文言文,尽量多穿插一些史料介绍,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有声有色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相关内容并进行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成册。

《出师表》教学反思15

《出师表》是人教版就年级上册第24课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文章。由于本文的注释比较多,多数学生都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读课文,基本读熟后再读注释,然后抽学生翻译课文——每人翻译一段。第二课时让学生先做练习题,然后练习背课文,通过20分钟的背诵练习,基本能集体背过,我认为我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和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效果是理想的。

在第二课时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练习题:

①诸葛亮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了怎样的人格魅力?

②诸葛亮的那些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题目的探讨,可以提高思想修养的认识,从而体现教学设计的“文道统一”的原则。

这两堂课不足的是,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文言教学的最佳效果。

《《出师表》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